SSTKJ实业
首页 公司简介 开发生产 资料下载 技术支持 解决方案 新闻动态
代理经销 集成电路 高频微波 消费电子 工控网络 安防报警 光纤光电 汽车电子
合作交流 留言本 友情连接 热卖产品 销售网络 招聘加盟 新品介绍 联系我们
传感器/变送器/仪表按厂商品牌选用指南按种类分类选用指南按行业应用选用指南 模块模组 数据隔离采集  仪器仪表
产品资料 技术资料 样例工程 产品驱动 参考设计 应用电路 通讯协议 使用说明 支持软件 数据查询 问题解答 标准法规 图书资料 基础知识
安防消防元器件 监控设备 门禁对讲 智能交通设备 防盗报警 防护装备 公共广播器材 生物识别
信息安全 三表抄送 防暴与安检 避雷防雷电类 防伪技术产品 通用配件 警用装备 消防装备
     
 
安防知识/产品技术支持
液位传感器
接近开关
门磁开关
霍尔开关
温敏开关
流量传感器
汽车传感器
浮球
热释电红外产品/模块类
微波/多普勒/雷达模组类
火焰/紫外线类
世界最小人体检测传感器
报 警 产 品
* 门磁系列
* 按钮开关系列
* 红外探测器系列
* 温感探测器系列
* 烟感探测器系列
* 气感探测器系列
* 主动红外探测器系列
*动红外探测器系列
* 防盗报警主机系列
* 频闪灯系列
* 警号系列
* 振动报警系列
* 配件
* 水感探测器
消 防 系 列
*警铃系列
* 手动报警按钮系列
* 声光警号系列
门 禁 系 列
*读卡器系列
* 密码锁系列
* 门禁主机系列
监控设备
门禁对讲
智能交通设备
防盗报警
防护装备
公共广播器材
生物识别
信息安全
三表抄送
防暴与安检
避雷防雷电类
防伪技术产品
通用配件
警用装备
消防装备
火焰探测与报警仪器  
· 三重红外火焰探测器
· 紫红外火焰探测器
· 紫外线火焰探测器
· 红外线火焰探测器
· 开路有毒气体监测系统
· 车载火焰探测与灭火系
· 舰载火焰探测与灭火系
其 他 产 品
样 板 工 程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PIR
菲涅尔透镜Fresnel
热释电红外信号处理专用芯片/人体红外感应
光敏电阻光敏传感器
亮度及环境光传感器及IC
微波传感器及模块
超声波传感器及模块
红外感应传感器及模块
红外/紫外火焰传感器及模块
 
 
 
振动传感器/震动传感器总汇
微型全向振动传感器
LDTO压电振动传感器
高灵敏振动位移传感器
角度感測器
角度开关/滚珠开关
角度传感器
振动传感器
滚珠开关
倾斜开关
光电开关
离心开关
震动开关/振动开关
 
关于微波传感器
MC系列产品
MC微波模块应用产品
MC平面微带介质谐振传感器
MC波导谐振型传感器
实用电路与比较
可调范围微波传感器
微波雷达感应开关
声光控开关
LED感应开关
人体红外线感应开关
自动门微波传感器
SS-968雷达模块
SS-9261雷达探测器
TWH9251A 雷达探测器模块
振动传感器
人体接近传感器
ATM人体接近传感器
微波传感器
微波探测器传感器
ATM微波传感器
微波传感器/微波移动探测器
微波雷达测速测距传感器
超声波测距控制器
交通雷达传感器
安防报警/消防设施传感器
雷达探测器/雷达模块
射频物位开关
螺传感器/陀螺仪
磁场传感器/磁敏传感器
旋转编码器/轴角传感器/角度
霍尔元件/霍尔IC/霍尔传感器
 
 

人体红外线感应产品

被动式人体感应模块 

红外感应开关的原理

SS-101系红外感应系列产品

常用标准型号红外模块

透镜超小型红外模块

长条超小透镜红外模块

长型超小透镜红外模块

分体式模块红外模块

长条分体红外模块

中尺寸分体红外模块

长型分体红外模块

主动式人体感应模块

主动式红外感应模块1

主动式红外感应模块2

红外线感应模块

主动式红外感应模块

低成本全自动红外感应洁具

SS-968雷达模块


-
SS-807感应开关
-
SS-918有线探头
-
SS-9181有线探头
-
SS-032有线探头
-
SS-7832有线探头
+
人体红外线感应模块
-
SS-718人体感应模块
-
SS-7182人体感应模块
-
SS-718C人体感应模块
+
超声波感应模块
-
SS-311超声波感应模块
- S
S-311RT超声波感应模块

  超声波测距模块/测距仪
+
可燃气体感应模块
-
SS-310煤气感应模块
+
315M/433M高频收发模块
-
SS-2082接收模块
-
SS682接收模块
-
SS-610发射模块
+
湿度模块
-
HSM-20G湿度模块
-
HTF3223湿度模块
-
HTF3225湿度模块
+
微波模块
-
SS100微波移动传感器
-
SS-719微波感应模块
+
315M/433M高频工业控制器
-
SS-1226控制器
-
SS-1228控制器
+
烟雾/煤气感应模块
-
SS-312烟雾/煤气感应模块

人体感应开关--墙壁式安装
人体感应开关--吸点式安装
无线遥控开关系列  
数码卷闸门遥控器
数码管状电机遥控器
数码遥控--直流电机控制器
固定码-遥控器(软封芯片)
固定码-遥控器(硬封芯片)
滚动码-遥控器
金属壳-遥控器
大功率-遥控器
无线发射模块--RF
超再生接收模块--RX
超外差接收模块--RX
电话拨号智能报警器
现场报警智能报警器
无线红外探测器+门磁
无线烟雾感应器+气感
DC供电无线遥控开关模块
AC供电无线遥控开关模块

 无线遥控器
普通遥控器(固定玛,滚动码) 特种遥控器 工业用遥控器 
高频无线收发模块
调幅发射模块 调频发射模块 调幅超再生接收模块 调幅超外差接收模块 调频接收模块 双向收发模块 
无线数据通讯
小功率数传电台 GSM通讯模块 GPRS通讯模块 
商住安全防盗报警系统
网络型住宅防盗系统 互动式防盗系统 无线有线防盗系统 
安全,防盗传感器
无线门磁 无线人体红外线探测器 可燃气体传感器(有线,无线型) 烟气传感器(有线,无线型) 
汽车电子用品
汽车多用测试仪 智能汽车保护器 汽车自动关窗控制器 汽车,摩托车防盗器 
无线可编程控制器
六路无线可编程控制器 十二路无线可编程控制器 
多路无线控制器
2路无线控制器 3路无线控制器 4路无线控制器 6路无线控制器 
2.4GHz 音/视频无线收发
高频(RF)器件
高频贴片电感 高频三极管 
智能灯光无线控制系统
一型智能灯光无线控制系统 
电子产品Ⅱ
 微电脑定时开关
微电脑打铃器
路灯光控开关
声光控
定时模块
配电柜系列
霓虹灯控制器
霓虹灯电子变压器
路灯智能开关;微电脑定时器;微电脑打铃控制器;微电脑倒计时开关;钟控定时模块;作息控制器模块;单次/循环倒计时模块

 

 
 
 
烟感研究需要哪些基础科学
 
第一节 燃烧现象

燃烧之简单定义为带有热与光之氧化反应,通常反应速度在高速进行时其反应热大且有发光现象时称为燃烧。氧化反应中虽然产生热,但无发光时区分为缓慢燃烧。在常态下能被氧化之物可成为可燃物,但需要活化能大,氧化热小之物因不易维持燃烧所以称为难燃物,不过难燃物在适当条件下如在高温或氧气中时燃烧变为快速,此种条件下难燃物变成易燃物,可见所谓易燃,可燃或难燃指常态下之条件而言。

燃烧常以瓦斯状进行,如液态之重油、固态之木材、煤炭等在燃烧之前需经过蒸发或受热分解产生可燃性多种瓦斯,与空气形成易燃性混合气,有火源时则起火燃烧。能使某物质起燃除了可燃物与氧气外尚需供应活化能始可。点火有多种方式,如加热、火焰、电气火花、磨擦热、反应热及压缩热等。起燃时因有活化能,可燃物之分子被活化后开始与氧气反应。值得注意者只用点火手续燃烧仍无法进行,因可燃物在局部被点燃时产生之燃烧热以热传导方式传热至周围之可燃物。受热之部分温度达到着火点时燃烧得以继续或燃烧扩大。但传热之热量被夺去或被冷却至原有热量以下时燃烧将会停止。

如前所述,某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中受激烈之氧化反应产生热与光之现象称为燃烧。起燃时需有可燃物、充分之空气及起燃所需之热源。此等三要素则称为燃烧三角 (Fire triangle) 。起燃后有热之产生并进行可燃物之热分解 (Pyrolysis) ,因能继续供应易燃性瓦斯。所以燃烧得以维持不断。维持燃烧尚需有自由基 (Free radicals) 之存在,而构成燃烧四面体 (Fire tetrahedron) 。可燃物中如火柴、火箭原料等本身含有氧来源之物在周围无空气之条件下仍可燃烧或爆炸。

 

 

图 1 燃烧三角及燃烧四面体

 

 

 

一、燃烧反应

如前所述燃烧属于可燃性物质与氧化合之氧化反应。以碳氢化合物为例,燃烧后各成为

CO 2 及 H 2 O 。

CH 4 + 2O 2 → CO 2 + 2H 2 O

C 3 H 8 + 5O 2 → 3CO 2 + 4H 2 O

2C 4 H 10 + 13O 2 → 8CO 2 + 10H 2 O

CmHn + (m+0.25n)O 2 → mCO 2 + 0.5nH 2 O

上列各式仅有最初及最后产物,其实中间有极为复杂之反应过程,通常燃烧反应被认为以连锁反应之形态进行。以氢气之燃烧为例其过程如下:

2H 2 +O 2 → 2H 2 O…………………..(1)

上式极为简单,实际上有 H 2 → 2H , O 2 → 2O , H 2 O → OH + H 等各分子互相碰撞而解离为原子状态并生成游离基 (radical) 。此物则为促进连锁反应之媒介物。氢气燃烧之第一阶段为 H 2 分子解离为 H 原子 (H 2 → 2H) ,再与稳定状态之 O 2 结合为 HO 2 ,因此物极不稳定,易与未反应之 H 2 分子反应而依次分解如下:

H + O 2 → HO 2 ……………………….(2)

HO 2 + H 2 → H 2 O 2 + H………………(3)

HO 2 + H 2 → H 2 O + OH…..…………(4)

2H 2 O 2 → 2H 2 O + O 2 ………………..(5)

上式中之 OH 与未反应之氢反应产生 H 2 O ,同时游离出 H 以连锁反应之方式进行。

OH + H 2 → H 2 O + H………………..(6)

氢在完全燃烧后所余者有稳定之 H 2 O 、少量 H 2 及 O 2 ,而无剩余之游离 H 及 OH 。

H + OH → H 2 O……………………(7)

H + H → H 2 ………………………(8)

依上述反应过程可知燃烧中所谓游离基 (radical) 逐渐减少时连锁反应随之终止。

二、燃料

能当作热源之物称为燃料,对人类而言其重要性属于文明生活之基本条件之一。人类使用燃料之历史由来已久,经长期之演变由古时唯一燃料之固体燃料木材开始,之后使用煤炭、再发现石油系液体燃料并发展至污染性较低之气体燃料甚至应用核能燃料。

三、燃烧之形态

可燃物之燃烧因固体、液体、气体之不同燃烧之形态则有差异。固体燃料被加热时,由热分解生成易燃性瓦斯而与空气形成混合气。液体燃料则需产生蒸气后与空气形成混合气、气体燃料直接与空气混合则可。起燃之难易示于图 2 。

图 2 固体、液体气体之燃烧及有机物在燃烧时之火焰

 

 

 

燃烧有多种方式,可分为下列燃烧形态:

(1) 扩散燃烧

可燃性瓦斯分子与空气分子互相扩散混合起燃之现象。如氢气、甲烷、丙烷等可燃性 瓦斯由喷嘴流出于空气中被点燃时则属之。

(2) 蒸发燃烧

醇类、醚类等引火性液体由蒸发产生之蒸气引火产生火焰,起燃后自液体表面继续蒸发 而维持燃烧之现象。

(3) 分解燃烧

固体可燃物如木材、煤炭、纤维等在空气中被加热时先失去水分。再起热分解而产生可燃性瓦斯,起燃后由火焰维持其燃烧。

(4) 表面燃烧

如木炭、焦炭等物由热分解之结果产生无定形炭化物,而在固体表面与空气接触之部分 形成燃烧带 (Zone) 。燃烧常维持在表面。铝箔、镁箔等燃烧可归纳在此类。表面燃烧通常不带有明显之火焰,有时因不完全燃烧之故或有产生一氧化碳形成火焰之可能。

(5) 自身燃烧 (Self burning)

火炸药在分子内含有氧而不需由空气中之氧维持其燃烧,此系之反应速度快,燃烧速度迅速以致有爆炸性燃烧发生。

四、引火点与发火点 (Flash point and Auto ignition point)

接近于可燃性液体或固体之表面置一小火焰,将可燃性物缓慢加热,此时自可燃性物产生之蒸气 ( 瓦斯 ) 由小火焰能引燃之最低温度称为引火点。亦可认为可燃性瓦斯之浓度达到燃烧下限时之温度。引火点之测定 ASTM , NFPA , JIS 等均采用 Pensky-Mertens , Cleveland( 引火点 80 ℃以上 ) 及 Tagliabue( 引火点 80 ℃以下 ) 。此等装置参考消防化学 (II) 。

发火点指可燃物受热时不藉火焰或电器火花引火也能自燃之温度,如容器中置有可燃物用加热包 (Heating mantle) 缓慢加热至被加热物由本身起燃所需最低温度。发火点与着火点属同意语,以化学立场称为发火,以机械观点则用着火。

瓦斯在燃烧时如氢气或一氧化碳与氧气之化学反应属于最简单之反应例。多种化合物之燃烧过程极为复杂,为进行燃烧该物质产生之可燃瓦斯需达到燃烧下限及在一定温度下始可。一旦燃烧开始产生之热将周围之瓦斯及空气加热至能继续维持反应时才有火焰存在。液体及固体易与氧气反应者其发火温度则低,对固体燃料而言受热时不易产生易燃挥发性成分者只有表面燃烧、所以燃烧速度慢。表 1 为常见燃料之发火温度。

 

燃烧名称 空气中之发火点 氧气中之发火点 燃烧名称 空气中之发火点 氧气中之发火点 燃烧名称 空气中之发火点
氢气

 

609 ℃

 

588 ℃

 

 

580 ℃

 

566 ℃

 

无烟炭

 

500 ℃

 

甲烷

 

572

 

560

 

二硫化碳

 

120

 

107

 

焦炭

 

420~620

 

乙烷

 

632

 

556

 

正 - 戍烷

 

290

 

258

 

沥青炭

 

380~420

 

乙烯

 

472

 

450

 

甲苯

 

552

 

516

 

木炭

 

300

 

丙烷

 

490

 

485

 

92 汽油

 

430

 

415

 

 

 

 

 

丁烷

 

510

 

 

 

Cetan#60 柴油

 

247

 

242

 

 

 

 

 

乙炔

 

490

 

 

 

 

 

 

 

 

 

 

 

 

 

表 1 气、液、固体燃料之发火温度

 

五、自然发火与混合发火

(1) 自然发火

某种物质在空气中常温常压下由化学变化产生反应热经蓄热以致温度上升至发火点而自燃之现象。在空气中立刻发火或在水分、湿气存在下缓慢或激烈发火者称为准自然发火性物。

(2) 影响自然发火之各因素

在空气中常温常压下且无火源而物质本身能自燃时应有必备之条件:

1 蓄热:

自然发火之起因来自于氧化、分解、聚合、吸附、发酵等产生之热蓄积引起反应系内部温度之上升,因此蓄热则为重要因素之一。当反应系之热平衡呈现散热大于蓄热时则可避免自然发火。

a. 热传导度:气体、液体、固体中气体之热传导度最小,依次为液体及非金属固体、金属则最大。依此观点气体最容易燃烧,金属则较难。对物质之构造而言,粉状物、纤维状、多孔质者在结构内部产生之氧化热较难传导至表面,类似保温之效果所以内部温度容易上升。

b. 空气之影响:通风良好之处能自发热体之外部加以冷却,因为不易蓄热,所以自然发火之可能性较低。

2 热之产生速度:

热之产生速度与蓄热相同对自然发火有重大关系。发热量与反应速度之乘积则为热之产生速度,设单位量之发热量为 Q 时反应热之产生速度为

Q . Ae -E/RT

A :频度系数 cm/s ; E :活化能 cal/mol. ; R :气体定数 cal/mol. ; T :绝对温度 。 K

由上式可知发热量虽大,倘反应速度小时此物质之热产生速度则小。

3 发热量、表面积、温度、水分等因素:

发热量大之物质较易自然发火。发热体属于易传热者因容易散热而不易蓄热。当溶剂类渗透在多孔质或纤维等表面积大之物体时因有充分之氧气供应,且周围有热传导不良之空气所包围,结果处于防止散热之状态。温度与反应速率有密切关系,温度愈高,反应愈快,危险性则增加。为缓和反应之进行采降温措施则可。水分过多不易自燃,但微量水分之存在则对自然发火有催化作用。

 

 

自然发火案例:

自然发火可分为分解热、氧化热、吸附热、聚合热及发酵热。

a. 由分解热起燃之物

此系有硝化棉,塞璐珞等物。以硝化棉为例,在空气中由水解及热分解生成热,由 反应热之蓄积而起燃。起初硝化棉受微量水分引起水解产生硝酸,在此反应中 H + 及 OH - 有促进分解之功能。当硝化棉之 NO 2 断裂为 NO 2 → NO+[O] 时氧化继续进行以致起燃。

b. 由氧化热起燃之物

油脂类可分为干性油、半干性油及非干性油。如棉花、破布、木屑等表面积极大之物体上附着干性油时因与空气之接触面大所以易受氧化而由氧化热之蓄积引起自燃。油脂类受氧化之难易可用碘价 (Iodine value) 表示,碘价指 100g 油脂能吸收之碘克数,油脂之碘价在 100 以下时称为非干性油; 100~130 者为半干性油; 130 以上则属干性油。日常生活中属于干性油而与自然发火有关者有桐油,亚麻仁油,菜子油等。干性油之反应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动植物油在燃烧时烟少,燃烧速度慢,辐射热小,有很多特异点。

c. 由吸附热起燃之物

活性碳于制造后粒子表面之活性大,在空气中吸附各种成分而发热,此时吸附之氧气继续促进氧化,由吸附热及氧化热形成蓄热条件,散热不良时温度则上升。

d. 由聚合热起燃之物

工业界常用醋酸乙烯 CH 2 = CH(OCOCH 3 ) ,丙烯晴 CH 2 = CH - CN ,液态氢化氰

H - CN ,苯乙烯 C 6 H 5 - CH = CH 2 等单体合成多种聚合物。在合成过程中聚合热失控时会引起火灾或爆炸。

 

准自然发火性物

在空气中发火点低或与空气接触时能自燃之物,因大部分与水接触时能发火,有时亦称为禁水性物。如锂 Li ,钠 Na ,钾 K ,钙 Ca ,镁 Mg 等金属外尚有 40 余种 ( 参考消防化学 II)

 

混合发火性物

两种以上之物质经混合或接触后由化学反应发热而起燃之组合,依反应状态可分为:

(1) 混合后立刻燃烧或爆炸。

(2) 混合后立刻产生可燃性气体或毒气。

(3) 混合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开始反应。

需注意某些化合物单独存在时为非燃性或稳定性高之物,当混合后则成为混合发火性物。通常一方系氧化性物而另一方属于可燃性物。如第 (3) 项往往在无防备下发生。混合发火性物之组合众多。可参考 NFPA Hazardous Materials 49, 491M ,表 2 为其中之一小部分。其它与化学火灾有关物质之起火原因及氧化性物与还原性物之组合能起燃或爆炸 之部分可参考表 3 及表 4

 

表 2 混合后能发火或爆炸之组合

 

物质名称 避免混合之物质
卤素 (Cl 、 Br 、 I) 氨气、氢气、红磷、碱金属、铜、锌、铝等金属
强酸类及酸无水物 氨气、不饱和油脂、可燃性有机物
过氧化物 ( 如 Na 2 O 2 ) 铝或镁粉、碳化钙、乙醚、硫黄,可燃性有机物
氯酸盐 硫黄、金属粉、氨气、强酸
过氯酸盐 硝酸银、氯化锡
漂白粉 硝酸、乙炔

 

表 3 与化学火灾有关物质及起火原因

 

由氧化而易起燃之物

 

黄磷

活性碳

赛璐珞

涂料渣

聚丙烯纤维

聚乙烯氯聚合体

环氧树脂

在空气中受氧化而发热

由吸附热而发热

长时间在空气中起分解而发热

长时间在空气中起分解而发热

制造后尚有余热而氧化反应

制造中之异常反应而起火

制造中之异常反应而起火

由湿气或加水时起燃之物 金属钠

金属粉

硫化钠

磷化铝

磷化钙

高浓度漂白粉

碱土类金属过氧化物

与水分接触时起火

与水分接触时起火

与水分接触时发热

与水分接触时发热

与水分接触时发热

与水分接触或加其它药品时发热

与水分接触或加其它药品时发热

含油物质

 

油渣 ( 含干性油 )

油布 ( 含干性油 )

含油活性白土

由油脂之氧化热而起燃

由油脂之氧化热而起燃

由油脂之氧化热而起燃

气体

 

氧气

乙炔

泄漏或反复压缩时起燃

曳漏或反复压缩时起燃

具有氧化性之物质

 

硫酸、硝酸

过氧化氢

硝酸钠、氯酸钠

亚氯酸钠

过氧化苯甲醯

甲乙基酮过氧化物

过氧化钠

高锰酸钾

溴酸钾

叠氮化合物

红磷

加有机物或药品时起燃

加有机物或药品时起燃

加有机物或药品时起燃

由高温或重击时起燃

重击下易爆炸

加金属类强碱,氧化物时易爆炸

与药品接触或加水时起燃

加有机物或药品时起燃

加有机物或药品时起燃

由余热而起燃

由摩擦,重击而起燃

 


表 4 由氧化性物与还原性物之组合能起燃或爆炸之组合

 

氧 化 性 物

 

还 原 性 物

 

备 注

 

氯酸盐、过氯酸盐

高锰酸盐、硝酸盐

重铬酸盐及过氧化物

硫黄、木碳、金属类、磷、硫化锑、有机物 由摩擦、重击、加热时易发生危险
过氧化氢 ( 高浓度 )

水溶液

金属类、粉尘、金属氧化物、有机物 急速加入时放出大量氧气
浓硝酸 磷化氢、硫化氢、或其它有机物  
苦味酸 有机物  
无水铬酸 苯胺、辛那、丙酮、无水醋酸、乙醇、黄油 起火或爆炸
液态空气 氢气、甲烷、乙炔、钠金属、金属类 爆炸
液态氧 氢气、甲烷、乙炔、钠金属、金属类 爆炸
氯气 黄磷、乙炔、氨气 起燃
金属类 起燃

六、理论空气量

维持继续燃烧需不断地供应空气,但空气量过多时燃烧瓦斯之温度降低热效率则变低,当空气量过少则成为不完全燃烧。为保持完全燃烧所需最少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

(1) 燃料之理论空气量

对碳为主之燃料而言,燃烧时有下列反应

C + O 2 → CO 2

当 12g 碳与 22.4L 氧反应时生成 22.4L 二氧化碳,易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时倘需计算理论空 气量时依下列方法则可。

空气中氧与氮之比例为 21:79 ,为燃烧 lkg 纯碳时

依上式为燃烧 1kg 纯炭时则需 8.9m 3 空气。再以甲烷及丙烷在燃烧时所需空气以下式而得。

七、燃烧界限

可燃性蒸气或瓦斯在空气中 ( 氧气中 ) 其浓度在该物质特有之范围内存在时始能起燃。浓度过低时因易燃性瓦斯之不足而无法燃烧,能点燃易燃性瓦斯所需最低浓度称为燃烧下限 (Lower limit) ,但超出某一浓度时因氧气之不足无法起燃,能被点燃之最高浓度称为燃烧上限 (Upper Limit) ,燃烧下限与燃烧上限之间只要供应适当能量时则可起燃 ( 或爆炸 ) ,上下限之间称为燃烧 ( 或爆炸 ) 范围 (F1ammab1e Limit or Explosion Limit) 。燃烧上下限依各危险物品而异。以氢气为例其燃烧下限为 4% 上限为 75%( 图 3) 。其它化合物之上下限则示于表 5

 

图 3 氢气之爆炸界限

 

注:燃烧范围

燃烧界限通常对可燃性瓦斯或蒸气之混合瓦斯之容量 (%) 表示,燃烧下限浓度 L(Vol.%) 与燃烧热 Q(Kcal/mol) 之间有下式之关系

L . Q=Const . (Burgess-Wheeler 式 )

L 与 Q 有反比之关系,碳氢化合物时其平均值为 L . Q= ll,000 (Kcal/mol)

八、混合瓦斯之燃烧界限计算例

二种以上之可燃性瓦斯或蒸气混合物之燃烧界限可用路.谢多列法则计算而得。依此法则可燃性瓦斯或蒸气之种类为 a 、 b 、 c… ,单独存在时之瓦斯燃烧界限各为 La 、 Lb 、 Lc(%) 时混合瓦斯之燃烧界限 Ln(%) 为

Ln(%)= 100

 

…………………(1)
(Pa/La) + (Pb/Lb) + (Pc/Lc)

Pa 、 Pb 、 Pc = a 、 b 、 c.......... 混合瓦斯之容量 (%)

Pa + Pb + Pc ??? =100

 

设有 H 2 30% , CO 15% , CH 4 55% 之混合物以计算燃烧界限时 H 2 、 CO 、 CH 4 之燃烧上限各为 75% , 74% 及 15% ,下限各为 4.0% , 12.5% 及 5% ,所以

上限 = 100

 

=23.4(%)…………………(2)
(30/75) + (15/74) + (55/15)

 

下限 = 100

 

=5.2(%)…………………(3)
(30/4.0) + (15/12.5) + (55/5.3)

 

当可燃性混合瓦斯加入非燃性瓦斯如 CO 2 时可依下列方式计算燃烧范围。

 

 

 

可燃性混合气体当加入不活性气体如 CO 2 时燃烧范围可自图 5 及 (1) 式计算

例:设有 H 2 30% , N 2 30% , CO 2 30% , CO 10% 之混合气其燃烧范围 1/

N 2 30% 及 H 2 15% 之混合气为 a

CO 2 30% 及 H 2 15% 之混合气为 b

CO 10% 之气体为 c

此时 a 及 b 自图 5 得 a :上限 75% ,下限 13% , b :上限 67% 下限 13% 。

因 CO 之上限为 74% 。下限 12.5% ,混合瓦斯之燃烧界限为

上限 = 100

 

=71(%)
(45/75) + (45/67) + (10/74)

 

 

下限 = 100

 

=13(%)
(45/13) + (45/13) + (10/12.5)

 

 

通常可燃性瓦斯在一定浓度下压力上升时燃烧范围变宽,理由为温度上升反应速度变大,产生热则大;一方面散热速度小,下限变低,上限升高.燃烧范围变宽。

可燃性瓦斯加入 N 2 、 H 2 O( 水蒸气 ) 、 CO 2 等非燃性瓦斯时原有燃烧范围变狭,再提高比例时,成为加入比热大之不活性瓦斯愈能显示混合气之燃烧范围变狭之效果。

表 5 易燃物品之燃烧上下限

 

注:*部分系政府有关部门所特别强调其危险性之化合物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化学式

 

下限

 

LEL Vol.

 

上限

 

UEL Vol.

 

比重

 

水= 1

 

T.H.V.

 

分子量

 

二乙氧基乙烷 Acetal CH 3 CH(OC 2 H 5 ) 2 1.6 10.4 0.8   118.17

 

乙醛 Acetaldehyde CH 3 CHO 4.0 60 0.8 200PPM 44.05

 

* 丙酮 Acetone CH 3 COCH 3 2.6 12.8 0.8 1000PPM 56.08

 

乙炔 Acetylene CH ≡ CH 2.5 31 0.618   26.02

 

* 丙烯醛 Acrolein CH 2 CHCHO 2.8 31 0.84 0.1PPM 56.06

 

丙烯睛 Acrylonitrile CH 2 = CHCN 3.0 17 0.80 20PPM 53.06

 

丙烯醇 Allyl alcohol CH 2 = CHCH 2 OH 2.5 18 0.85 2PPM 58.08

 

3- 丙烯胺 Allyl amine CH 2 = CHCH 2 NH 2 2.2 22 0.8   57.09

 

3- 溴丙烯 Allyl bromide CH 2 = CHCH 2 Br 4.4 7.3 0.4   120.99

 

* 3- 氯丙烯 Allyl chloride CH 2 = CHCH 2 Cl 2.9 11.1 0.9 1PPM 76.53

 

Ammonia NH 3 16 25 0.77 50PPM 17.03

 

戌醇 Amyl alcohol CH 3 (CH 2 ) 3 CH 2 OH 1.2 10.0 0.8 100PPM 38.15

 

戌胺 Amyl amine C 5 H 13 N 2.2 22 0.8   87.16

 

氯戌烷 Amyl chloride CH 3 (CH 2 ) 3 CH 2 Cl 1.6 8.6 0.9   106.6

 

* 苯 Benzene C 6 H 6 1.3 7.1 0.9 10PPM 78.11

 

氯甲苯 Benzyl Chloride C 6 H 5 CH 2 Cl 1.1       126.59

 

二环己烷 Bicylohexyl (CH 2 (CH 2 ) 4 CH) 2 0.7 5.1 0.9   166.10

 

苯基苯 Biphenyl(Diphenyl)

(Phenylbenzene)

C 6 H 5 C 6 H 5 0.6 5.3 1.2   154.20

 

* 丁二烯 Butadiene CH 2 = CHCH = CH 2       1000PPM 54.09

 

丁烷 Butane CH 3 CH 2 CH 2 CH 3 1.9 8.5 0.6

( 液态 )

  58.12

 

乙酸丁酯

( 醋酸丁酯 )

Butyl acetate CH 3 COOC 4 H 9 1.7 7.6 0.9 150PPM 116.16

 

丁醇 Butyl alcohol

(1-Butanol)

(Propylcarbinol)

(Propyl methanol)

CH 3 (CH 2 ) 2 CH 2 OH 1.4 11.2 0.8   74.12

 

丁胺 Butyl amine

(1-Amino Butane)

C 4 H 9 NH 2 1.7 9.3 0.3 150PPM 73.14

 

丁基苯 Butylbenzene C 6 H 5 C 4 H 9 0.8 5.8 0.9   134.21

 

氧化丁烯 Butylene oxide (CH 3 ) 2 COCH 2 1.5 18.3 0.83   72.02

 

丁醛 Butyraldehyde

(Bytaldehyde)

CH 3 (CH 2 ) 2 CHO 2.5 12.5 0.8   72.10

 

二硫化碳 Carbon disulphide CS 2 1.3 50.0 1.3 20PPM 76.14

 

一氧化碳 Carbon monoxide CO 12.5 74   50PPM 28.01

 

  Carbon Oxysulfide

(Carbonyl Sulfide)

COS 12 29 2.1   60.0

 

氯苯 Chlorobenzene

(Chlorobenzol)

(Monochlorobenzene)

(Phenyl chloride)

C 6 H 5 Cl 1.3 7.1 1.1 75PPM 112.56

 

2 -氯丁二烯 2-Chloro-1,3 Butadiene

(Chloobutadiene)

(Chloroprene)

CH 2 = CCl - CH = CH 2 4.0 20.0 1.0   88.49

 

Chlorine Cl 2       1PPM 70.92

 

2 -氯丙烯 2-Chloro propylene

(2-Chloropropene)

CH 3 CCl = CH 2 4.5 16 0.93   76.45

 

三氟氯乙烯 Chlorotrifluoro-ethylene FCCl = CF 2 8.4 38.7     116.40

 

环己烷 Cyclohexane

(Hexahydrobenzene)

(Hexamethylene)

C 6 H 12 1.3 8 0.8 300PPM 84.16

 

环己醇 Cyclohexanol

(Hexalin)

(Hydralin)

C 6 H 11 OH     1.0 50PPM 100.16

 

环己酮 Cyclohexanone

(Pimelic Ketone)

C 6 H 10 O 1.1 8.1 0.9 50PPM 98.15

 

环丙烷 Cyclopropane

(Trimethylene)

(CH 2 ) 3 2.4 10.4 0.72   42.08

 

邻二氯苯              
0-Dichlorbenzene

(0-Dichlorobenzol)

C 6 H 4 Cl 2 2.2 9.2 1.3 50PPM 147.01

 

 
1.2 二氯乙烷 1,2-Dichloroethane CH 3 CHCl 2       50PPM 98.92

 

1.2 二氯乙烯 1,2-Dichloroethylene ClCH = CHCl 9.7 12.8 1.3 200PPM 96.92

 

二乙胺 Diethylanine (C 2 H 5 ) 2 NH 1.8 10.1 0.7 25PPM 73.14

 

二氟氯乙烷 Difluoro-Chlororethane CF 2 ClCH 3 6.2 17.9 1.12   100.47

 

二甲胺 Dimethylamine (CH 3 ) 2 NH 2.8 14.4 0.68 10PPM 45.08

 

* 二甲基甲醯胺 Dinethyl Formamide D.M.P HCON(CH 3 ) 2 2.2 15.2 0.9 10PPM 73.09

 

偏二甲胼 1,1-Dimethyl-hydrazine (CH 3 ) 2 NNH 2 2 95 0.8 1mg/m 3 60.10

 

二甲基硫 Dimethyl Sulfide (CH 3 ) 2 S 2.2 19.7 0.8   66.15

 

二甲亚硫 Dimethyl Sulfoxide (CH 3 ) 2 SO 2.6 28.5 1.1   93.1

 

二聚戊烯 Dipentene C 10 H 16 0.7 6.1 0.9   136.23

 

环氧 -(1,2)- 氨 -(3)- 丙烷 Epichlorohydrin CH 2 CHOCH 2 Cl 3.8 21.0 1.2 5PPM 92.53

 

乙烷 Ethane C 2 H 6 3.0 12.5 0.45   30.07

 

* 乙醇胺 Ethanolamine NH 2 CH 2 CH 2 OH     1.01 3PPM 61.08

 

* 乙酸乙酯 Ethylacetate CH 3 COOC 2 H 5 2.2 11.0 0.9 400PPM 38.10

 

* 丙烯酸乙酯 Ethyl Acrylate CH 2 = CHCOOC 2 H 5 1.3   0.9 25PPM 100.11

 

乙醇 Ethyl Alcohol

(Ethanol)

C 2 H 5 OH 3.3 19 0.8 1000PPM 46.07

 

乙胺 Ethylamine C 2 H 5 NH 2 3.5 14.0 0.8   45.08

 

乙苯 Ethylbenzene C 2 H 5 C 6 H 5 1.0 6.7 0.9 100PPM 106.16

 

溴乙烷 Ethyl Bromide C 2 H 5 Br 6.7 11.3 1.4 200PPM 108.98

 

乙基氯 Ethyl Chloride C 2 H 5 Cl 3.8 15.4 0.9 1000PPM 64.52

 

环乙基戊烷 Ethylcyclopentane C 2 H 5 C 5 H 9 1.1 6.7 0.8   98.07

 

乙烯 Ethylene H 2 C = CH 2 2.7 36.0 0.57   28.05

 

二氯乙烷 Ethylene-Dichloride

Ethulene Glycol

Monoacetate

Ethylene Glycol

Monoethyl Ether

CH 2 ClCH 2 Cl

 

CH 2 OHCH 2 OOCCH 3

 

HOCH 2 CH 2 OC 2 H 5

6.2

 

 

 

1.8

16

 

 

 

14.0

1.3

 

1.1

 

0.9

 

 

 

 

200PPM

98.96

 

 

 

104.10

 

 

 

90.12

 

* 己烷 Hexane CH 3 (CH 2 ) 4 CH 3 1.1 7.5 0.7 500PPM 86.17

 

甲丁酮 3-Hexanone C 2 H 5 COC 3 H 7 1.1 8 0.82   100.16

 

* 醯胼 Hydrazine H 2 NNH 2 2.9 98 1.0 1PPM 32.05

 

氢气              
Hydrogen H 2 4.0 75     2.016

 

 
氰化氢 Hydrogen Cyanide HCN 5.6 40.0 0.7 10PPM 27.03

 

硫化氢 Hydrogen Sulfide H 2 S 4.0 44.0 1.185 20PPM 34.08

 

羟胺 Hydroxylamine NH 2 OH     1.2   33.03

 

* 乙酸异戌醇 Isoamyl Acetate CH 3 COOCH 2 CH 2

CH(CH 3 ) 2

1.0 7.5 0.9 100PPM 130.19

 

* 异戌醇

异丁烷

Isoamyl Alcohol

Isobutane

(CH 3 ) 2 CHCH 2 OH

(CH 3 ) 3 CH

1.2

1.8

9.0

8.4

0.8 100PPM 88.15

 

58.04

 

* 乙酸异丁醇 Isobutyl Acetate CH 3 COOCH 2 CH(CH 3 ) 2 2.4 10.4 0.9 150PPM 116.16

 

* 异丁醇

异丁苯

Isobutyl Alcohol

Isobutylbenzene

(CH 3 ) 2 CHCH 2 OH

(CH 3 ) 2 CHCH 2 C 6 H 5

1.2

0.82

10.9

6.0

0.8

0.9

10PPM 72.14

 

134.21

 

异丁基氨

异丁基甲酸

Isobutyl Chloride

Isobutyl Formate

(CH 3 ) 2 CHCH 2 Cl

HCOOCH 2 CH(CH 3 ) 2

2.0

1.7

8.8

8

0.9

0.88

  92.53

 

102.13

 

* 乙二酸甲醚

环氧乙烯

Ethylene Glycol

 

Ethylene Oxide

CH 3 OCH 2 CH 2 OH

CH 2 OCH 2

2.5

3.6

14.0

100

1.0

0.9

25PPM

50PPM

76.09

 

44.05

 

乙醚

乙基甲酸

Ethyl Ether

Ethyl Formate

C 2 H 5 OC 2 H 5

HCO 2 C 2 H 5

1.9

2.8

36.0

16.0

0.7

0.9

400PPM

100PPM

74.12

 

74.08

 

乙硫醇 Ethyl Mercaptan C 2 H 5 SH 2.8 18.0 0.8 0.5PPM 62.03

 

硝酸乙酯 Ethyl Nitrate CH 3 CH 2 ONO 2 4.0   1.1   91.07

 

亚硝酸乙酯 Ethyl Nitrite C 2 H 5 ONO 3.0 50 0.9   75.07

 

丙酸乙酯 Ethyl Propionate C 2 H 5 COOC 2 H 5 1.9 11 0.9   102.13

 

乙丙基醚 Ethyl Propyl Ether C 2 H 5 OC 3 H 7 1.7 9.0 0.8   83.05

 

* 甲醛 Formaldehyde HCHO 7.0 73 0.815 5PPM 30.03

 

燃料油

( 煤油 )

Fuel oil no.1   0.7 5 1   -

 

汽油 Gasoline C 5 H 12 到 C 9 H 20 1.3 6.0 0.3 500PPM -

 

庚烷 Heptane CH 3 (CH 2 )CH 3 1.05 6.7 0.7 500PPM 100.20

 

异丁醛

异庚烷

异己烷

Isobutyraldehude

Isoheptane

Isohexane

(CH 3 ) 2 CHCHO

(CH 3 ) 2 CHC 4 H 9

(CH 3 ) 2 CHC 3 H 7

1.6

1.0

1.0

10.6

6.0

7.0

0.8

0.7

0.7

  72.10

 

异戌烷 Isopentane (CH 3 ) 2 CHCH 2 CH 3 1.4 7.5 0.6   72.30

 

* 乙酸异丙酯 Isopropyl Acetate (CH 3 ) 2 CHOOCCH 3 5.8 8 0.9 250PPM 102.13

 

* 异丙醇 Isopropyl Alcohol (CH 3 ) 2 CHOH 2.0 12 0.8 400PPM 60.09

 

异氯丙烷 Isopropyl Chloride (CH 3 ) 2 CHCl 2.8 10.7 0.5   78.54

 

异丙醚 Isopropyl Ether (CH 3 ) 2 CHOCH(CH 3 ) 2 1.4 7.9 0.7   102.17

 

喷射燃料 Jet Fuel JP-4 1.3 8.0     -

 

甲烷 Methane CH 4 5.0 15.0     16.04

 

* 甲醇

( 木精 )

Methanol

(Methyl Alcohol)

CH 3 OH 6.7 36 0.8 200PPM 32.04

 

* 乙酸甲酯 Methyl Acetate CH 3 COOCH 3 3.1 16 0.9 200PPM 116.12

 

丙烯酸甲酯 Methyl Acrylate CH 2 = CHCOOCH 3 2.8 25 1.0 10PPM 86.09

 

甲胺 Methylamine CH 3 NH 2 4.9 20.7     31.06

 

溴甲烷 Methyl Bromide

2- Methyl-2-Butane

3- Methyl-1-Butene

CH 3 Br

(CH 3 ) 2 CHCH 2 CH 3

 

(CH 3 ) 2 CHCH 3 CH 3

 

1.2

 

1.5

9.0

 

9.1

0.8

 

0.6

  94.95

 

* 甲丁酮 Methyl Butyl Ketone ClI 3 COC 4 H 9 1.2 8 0.8 100PPM 100.16

 

氯甲烷 Methyl Chloride CH 3 Cl 10.7 17.4 0.92   50.49

 

二氯甲烷 Methylene Chloride CH 2 Cl 2 15.5 66 1.3 500PPM 84.9

 

二甲醚 Methyl Ether (CH 3 ) 2 O 3.4 27 0.661 9PPM 46.07

 

苯乙烯 Styrene C 6 H 5 . CH : CH 2 1.2 8.9   100PPM 104.14

 

四氯乙烯

四氢化呋喃

Tetrachloroethylene

Tetrahydrofuran

(Diethylene Oxide)

C 2 Cl4

C 4 H 8 O

 

2

 

11.8

 

0.9

100PPM

200PPM

165.85

 

72.10

 

四氢化呋喃甲醇 Tetrahydrofurfuryl Alcohol C 4 H 7 OCH 2 OH 1.5 9.7 1.1   102.13

 

四氢荼 Terahydronaphthalene C 6 H 2 (CH 3 ) 2 C 2 H 4 0.8 5.0 1.0   132.20

 

甲苯 Toluene C 6 H 5 CH 3 1.1 7.1 0.9 100PPM 92.13

 

2,4 二异氰酸              
Toluene-2,4-Diisocyanate CH 3 C 6 H 3 (NCO) 2 0.9 9.5 1.2 0.02PPM 174.15

 

 
三氯乙烯 Trichloroethylene ClHC : CCl 2 12.5 90 1.5 100PPM 131.40

 

三乙胺

三乙烯醇

三氟氯乙烯

Triethylamine

Triethylene Glycol

Trifluorochloroethylene

(C 2 H 5 ) 3 N

HOCH 2 (CH 2 OCH 2 ) 2

CH 2 OH

CF 2 : CFCl

1.2

0.9

 

24.0

8.0

9.2

 

40.3

0.7

1.1

 

1.31

25PPM

 

 

 

101.19

 

150.17

 

 

 

116.47

 

醋酸乙烯 Vinyl Acetate CH 2 : CHOOCCH 3 2.6 13.4 0.9   36.09

 

醋酸乙炔 Vinyl Acetylene CH 2 : CHC : CH 21 100 0.69   52.04

 

甲乙醚 Methyl Ethyl Ether CH 3 OC 2 H 5 2.0 10.1 0.7   61.07

 

* 丁酮 Methyl Ethyl Ketone C 2 H 5 COCH 3 1.8 10 0.8 200PPM 72.12

 

甲酸甲酯 Methyl formate CH 3 OOCH 5.0 23 1.0 100PPM 50.05

 

甲胼 Methylhydrazine CH 3 HNNH 2 4.0   0.9 0.2PPM 46.07

 

* 甲基异丁酮 Methyl Isobutyl Ketone CH 3 COCH 2 CH(CH 3 ) 2 1.4 7.5 0.8 100PPM 100.16

 

乳酸甲酯 Methy Lactate CH 3 CHOHCOOCH 3 2.2   1.1   104.10

 

甲硫醇 Methyl Mercaptan CH 3 SH 3.9 21.8 0.9 0.5PPM 48.10

 

2- 甲基丙烷 2-Methylpropane Methyl propionate CH 3 CH 2 COOCH 3 1.0

2.0

9.6

1.3

0.9   88.10

 

戌酮 Methyl propyl Ketone CH 3 COC 3 H 7 1.5 8.2 0.8 200PPM 86.13

 

* 石脑油 Napahtha   0.9 6.0   200PPM -

 

* 硝基苯 Nitrobenzene C 6 H 5 NO 2 1.2 4.3     123.11

 

戌烷 Pentane CH 3 (CH 2 ) 3 CH 3 1.5 7.8 0.6 1000PPM 72.15

 

戌醇 3-Pentanol CH 3 CH 2 CH(OH)CH 2 CH 3 1.2 9.0 0.8   98.15

 

顺戌烯 1-Pentene-cis CH 3 (CH 2 ) 2 CH : CH 2 1.5 8.7 0.7   70.13

 

石油醚 Petroleum Ether - 1.1 5.3 0.6   -

 

丙醛 Propanal

(Propionaldehyde)

CH 3 CH 2 CHO 2.9 17.0 0.8   58.08

 

丙烷 Propane CH 3 CH 2 CH 3 2.2 9.5 0.58 1000PPM 44.09

 

* 乙酸丙酯 Propyl Acetate C 3 H 7 OOCCH 3 2.0 8 0.9   102.13

 

丙醇 Popyl Alcohol CH 3 CH 2 CH 2 OH 2.1 13.5 0.8 200PPM 60.09

 

丙胺 Propylamine CH 3 (CH 2 ) 2 NH 2 2.0 10.4 0.7   59.11

 

丙苯 Propylbenzene C 3 H 7 C 6 H 5 0.8 6.4 0.9   120.19

 

氯丙烷

丙烯

1,2 二氯丙烷

Propyl Chloride

Propylene

Propylene Dichloride

C 3 H 7 Cl

CH 2 CHCH 3

CH 3 CHClCH 2 Cl

2.6

2.0

3.4

11.1

11.1

14.5

0.9

0.51

1.2

  78.48

 

42.08

 

113.93

 

1,2 丙二醇 Propylene Glycol CH 3 CHOHCH 2 OH 2.6 12.5 1.0   76.09

 

1,2 环氧丙烷 Propylene Oxide OCH 2 CHCH 3 2.8 37.0 0.9 100PPM 58.08

 

丙炔 Propyne(Allylene) CH 3 C : CH 1.7       40.03

 

氯化乙烯 Vinyl Chloride CH 3 CHCl 3.6 33 0.9 500PPM 62.50

 

* 丙烯睛及其它丙烯睛类化合物 Vinyl Cyanide

(Acrylonitrite)

Vinyl Ethyl Alclohol

Vinyl Ethyl Ether

Vinylidene Chloride

Vinylidene Fluoride

CH 2 : CHCN

CH 2 : CH(CH 2 ) 2 OH

CH 2 : CHOC 2 H 5

CH 2 : CCl 2

CH 2 : CF 2

3.0

 

4.7

 

1.7

7.3

5.5

 

 

17

 

34

 

28

16

21.3

 

 

0.8

 

0.84

 

0.8

1.3

 

 

 

20PPM

 

 

 

 

25PPM

 

 

 

53.06

 

 

 

72.02

 

 

 

72.04

 

96.95

 

64.02

 

 

 

 

 

* 二甲苯 Xylene C 6 H 4 (CH 3 ) 2 1.1 7.0 0.9 100PPM 106.16

 

九、蒸气密度与引火性之难易

自然界中大多数之蒸气密度大于空气。于是易沉降蓄积在低洼处。蒸气较空气轻者穿透空气向上漂浮,相反者往下沉。以低分子之碳氢化合物为例,天然气以甲烷 (CH 4 ) 为主成分,漏泄时在天花板附近之浓度最高,接近于地上之浓度最低,其中间带成为爆炸范围。再以液化石油气 (C 3 H 8 及 C 4 H 10 ) 为例,漏泄时其蒸气密度比空气重,所以其蒸气往下沉,倘有排水沟而能流出场外。此时上面之蒸气密度稀薄而下面浓度高,中间带则成为燃烧范围。参考图 6

 

图 6 易燃瓦斯-空气混合物之密度与爆炸难易之关系

 

( 左图 CH 4 ,右图 C 3 H 8 )

 

如图 6 所示,事前能预知易燃性瓦斯究竟比空气重或轻则可利用为防灾及爆炸后之鉴析参考。化合物以蒸气或瓦斯状态存在时其相关密度可自产生蒸气之化合物之分子量与相关空气之分子量 ( 约为 29) 依下式求出:

瓦斯之蒸气密度 = 瓦斯之分子量

 

空气之分子量

 

以 CH 4 为例, CH 4 之 V.D.(Vapor Density)=16/29=0.55 ( 注: C=12 , H=1.0)

再以 C3H8 为例, C 3 H 8 之 V.D.=44/29=1.52

由此案例。天然气漏泄时其 V.D. 为 0.55 所以往上漂,液化石油气系丙烷、丁烷等之混合物。丙烷本身之 V.D. 为 1.52 因此往下沉。爆炸案件发生时倘有此种基本常识或对爆炸之前因后果之判断有所帮助。至于能挥发之易燃液体可产生多少量之蒸气则参考消防化学 (II) 。

 

十、热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中除了表示反应产物外尚有反应热者称为热化学方程式,而发热以+,吸热以-表示。

H 2 (gas) + 1/2 O 2 (gas) → H 2 O(gas) + 57.6 Kca1

H 2 (gas) + 1/2 O 2 (gas) → H 2 0(1iq) + 68.4 Kca1

在上式中 68.4 - 57.6 = 10.8 KCal 属 1mol 水之蒸发潜热。

含氢燃料于燃烧后产生水蒸气,所以发热量有二,通常采水蒸气变为水时之较大数值 ( 高发热量 ) 为多。

例:

1g 原子之碳与 1mol 氧生成 1mol CO 2 时

C + O 2 → CO 2 + 97.0 Kcal

在高温下部分 CO 2 会转为 CO ,此时则属吸热反应

C + O 2 → 2CO - 38.2 Kca1

实用上与反应有关之物质,气体时用 m 3 ,固体时用 kg 表示。

H 2 + 1/2 O 2 → H 2 O ( 液体 ) + 3050 Kca1/m 3 H 2

C + O 2 → CO 2 + 8080 Kca1/kg

上式各表示 1m 3 氢燃烧时得 3050 Kcal 之热及 1kg 碳燃烧时得 8080Kcal 之意。

 

 

 

第二节 物质之化学反应

一、反应热 (Heat of reaction)

反应热指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或吸收之热量而言,化学反应约可分为数项 :

A + B → AB ………………化合

AB → A+B ………………分解

AB + C → AC + B …………置换

AB + CD → AC + BE ………复分解

A × n → An …………………聚合

设物质 A , B ………各有 n1 , n2 …………莫耳反应时

n1A+n2B+ …… n1'C+n2'D+ … +Q(cal)

Q 为反应热,以纯碳为例在空气中燃烧时

C (s) +O 2(g) → CO 2(g) +94,400 cal

上式表示纯碳 12 克与 1 莫耳氧反应产生 1 莫耳二氧化碳 22.4 公升及 94,400cal 热量。

二、生成热 (Heat of formation)

某物质由构成元素直接产生时其反应热则为生成热。化学反应之反应热系生成物质之生成热之和减去反应物质生成热之和,以 CO 为例:

CO (g) + H 2 O (g) → CO 2(g) + H 2(g)

此时之生成热为 QCO 2 = 94,380 , QCO = 26,700 , QH 2 O = 57,900 所以

反应热为 94,380 - 57,900 - 26,700 = 9,780 cal

生成热也能自燃烧热计算,生成物之生成热之和减去化合物之燃烧热则可。

以乙醛为例: CH 3 CHO + O 2 → 2CO 2(g) + 2H 2 O (l)

因为生成热为: CO 2 = 94.38 Kcal , H 2 O = 68.38 Kcal 而 CH 3 CHO 之燃烧为 279.0 Kcal 。

∴ 2 × (94.38) + 2 × (68.38) - 279.0 = 46.52 Kcal/mol

对乙炔而言

C 2 H 2 + 5 × 1/2 O 2 → 2CO 2 + H 2 O

∴ 2 × (94.38) + 68.38 - 312 = -54.86 Kcal/mol

碳氢化合物之生成热来自 C 及 H 之生成热加 H 2 O 之生成热再减去碳氢化合物之燃烧热: QF = 94.38 × (n) + 68.38(m/2) - QC

注:碳氢化合物 (CnHm) , QC :碳氢化合物之燃烧热 (cal/mole)

三、燃烧热

物质由氧气完全燃烧时产生之热,通常以 1 莫耳之热量表示。燃烧热有定容燃烧热与定压燃烧热之分,使用热量计 (Calorimeter) 测定时属于定容燃烧热 Qv ,至于 Qp 由下式而得:

Qp = Qv - nRT

物质之生成热可自燃烧热计算,有机物中难以直接计算生成热者用燃烧热计算。以苯为例其生成热为:

C 6 H 6(l) + 15/2 O 2 = 6CO 2 + 3H 2 O (l) + 782,700

C 6 H 6(l) = C 6 H 6(g) - 7,500

6C( 石墨 ) + 3H 2(g) = C 6 H 6(g) + Qp

Qp = 6×(94,300) + 3×(68,300) - (782,700 + 7,500) = -19,500 实用上 1 公斤物质之燃烧热称为发热量而以 Kcal/kg 表示。

 

 

表 6 物质之生成热 (kcal/mol) (3,7,11)

 

名称

 

生成热

 

名称

 

生成热

 

名称

 

生成热

 

CH 4

 

17.7

 

C 8 H 10

 

5.9

 

HCl(dil)

 

39.46

 

C 2 H 6

 

20.2

 

C 7 H 8

 

-2.9

 

HNO 3 (dil)

 

49.80

 

C 3 H 8

 

24.8

 

C 6 H 6

 

-11.8

 

HO 2 (l)

 

63.38

 

C 4 H 10

 

29.7

 

C 2 H 4

 

-12.5

 

SO 2 (g)

 

69.30

 

C 5 H 12

 

34.9

 

C 2 H 2

 

-54.7

 

CO 2 (g)

 

94.38

 

C 6 H 12

 

37.2

 

 

 

 

 

H 2 SO 4 (dil)

 

207.5

 

?

 

 

 

表 7 物质之燃侥热 (kcal/mol) (2,12)

 

名称

 

燃烧热

 

名称

 

燃烧热

 

名称

 

燃烧热

 

CO

 

68.1

 

CH 4

 

212.8

 

C 3 H 8

 

530.5

 

H 2

 

68.3

 

CS 2

 

265.6

 

C 4 H 10

 

687.9

 

S

 

69.3

 

C 2 N 2

 

271.4

 

C 6 H 6

 

789.0

 

NH 3

 

75.7

 

PH 3

 

277.5

 

C 6 H 5 CH 3

 

943

 

C( 石墨 )

 

94.0

 

C 2 H 2

 

312.4

 

C 6 H 14

 

1,003

 

H 2 S

 

132.9

 

C 2 H 5 OH

 

336.7

 

C 6 H 4 (CF 3 ) 2

 

1,088

 

CH 3 OH

 

182.5

 

C 2 H 4

 

337.2

 

C 10 H 8

 

1,220

 

CH 3 COOH

 

202.0

 

C 2 H 6

 

372.8

 

C 14 H 10

 

1,685

 

 

瓦斯之燃烧热应在一定温度及一定压力下在干燥状态以 Kcal/m 3 表示,欲换算在前后不同温度、压力、湿度之燃烧瓦斯之燃烧热时将旧条件下之燃烧热除以新条件下之容积则可:

H 1 /H 2 = V 1 /V 2

Hi :旧瓦斯之燃烧热, Vi :新条件下之瓦斯容积

四、连锁反应 (Chain reaction)

燃烧则属于连锁反应之一,多种化学反应并非单一种反应而是连续性之化学反应,在连续反应过程中反应生成物不断地产生而成为下一反应之反应物,因此一旦反应开始则成一连串之连锁反应。氯气与氢气之反应为例 H 2 + Cl 2 → 2HCl 属于连锁反应,此反应在黑暗中无法进行,但在日光下易起反应, Cl 原子与 H 2 分子反应生成 HCl ,同时产生活化氢原子并与氯分子反应产生 HCl 及 Cl 原子。

火灾时有复杂且有连续性之化学反应,因反应物之种类多,在极为复杂之反应过程中速度有快慢之别。连锁反应 (Chain reaction) 为续发反应之一种,反应生成物依次成为下一段反应并无限继续。如 H 2 与 Cl 2 反应时依下列方式进行:

H 2 + Cl 2 → 2HCl

Cl 2 → 2Cl

Cl + H 2 → HCl + H

H + Cl 2 → HCl + Cl

只要有足够反应物之存在反应则可继续进行。在上列反应中活化状态之 H 与 Cl 以连锁反应之煤介方式存在面称为 Carrier ( 担体 ) 。此反应在黑暗中殆不起作用,惟最初之担体可由照光产生。 Cl 原子与 H 2 分子反应产生 HCl ,同时生成活化 H 与 Cl 2 分子反应成为 HCl 与 Cl 原子, HCl 与 Cl 虽然被活化,但有不活性分子如 HCl 或 H 与 Cl 互相碰撞时则失去活性,当担体减少时等于反应之结束。连锁反应中产生不只一个连锁担体,生成二个担体时反应速度增加,生成更多则接近爆炸现象。此现象称为 chain branching( 连锁分支 ) 。对氢氧混合瓦斯而言 Free radical( 自由基 ) 为 OH 及游离原子之 O 、 H 。此反应可藉点火步骤可产生最初之 OH

OH + H 2 → H 2 O + H

H + O 2 → OH + O

O + H 2 → OH + H

上式中第一段为连锁反应之开始,第二及第三段属于分支反应,被消耗一个担体时如上式所示比原来多出一个担体,所以反应仍可急速进行。

 

Jos茅 Ram贸n Lorenzo Picado Ens veiem dem脿, Download Ens veiem dem脿, Juli Mira Ens veiem dem脿. Tom Denucci Corporate Assets, Download Corporate Assets movie, Herschel Savage Corporate Assets. Christoph Weber Etwas ist immer, Etwas ist immer, Chri

 

 
 
2012-8-30烟雾探测器的应用常识

2012-8-17防盗探测器的选择

2012-8-17主动红外探测器产品介绍

2012-8-17常用探测器的安装方法

2012-8-17菲涅尔镜片的知识和应用

2012-8-17被动红外探测器的安装要求

2012-8-17入侵报警控制器工作原理

2012-8-17探测器原理大全汇编

2010-4-15煙霧探測器如何幫助我們及早發現火警

2010-4-15火灾对人体的危害

2010-4-15燃 气 事 故 案 例

2010-4-15家庭为什么需要安装燃气报警器 ?

2010-4-15烟雾探测器唤醒你火灾逃生

2010-4-15烟感研究需要哪些基础科学

燃气系列产品的基本特点

 

 

安防产品 主动红外 被动红外 门窗磁控感应器
其它产品 电子元器件产品 液位传感器 接近传感器
干簧管 磁簧继电器 光电传感器 液位开关
浮子      

点击浏览各干簧管厂家产品详细介绍ALEPH   OKI   celda   MKA  LUGANA   PIC   RZMKP   SRC                     CP CLARE REED RELAY   COP  COTOHAMLIN水银开关振动传感器/震动传感器安防报警/消防设施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应用|以产品原理分类导航|以应用领域分类导航|以测试对象分类导航|以气体厂家品牌分类导航|按气体分子式分类|按气体类型分类气体模块模组气体检测仪气体仪器设备应用领域与气体信息关联表|

 

更多产品请看本公司产品专用网站:欢迎索取免费详细资料、设计指南和光盘 ;产品凡多,未能尽录,欢迎来电查询。

SSTKJ工控安防网:http://www.pc-ps.net/            SSTKJ射频微波光电产品网:HTTP://www.rfoe.net/

SSTKJ中国传感器科技信息网:http://www.sensor-ic.com/    SSTKJ电子元器件网:http://www.sunstare.com/

SSTKJ军工产品网:hrrp://www.Junpinic.com/        SSTKJ消费电子产品网://www.icasic.com/

SSTKJ实业科技产品网://www.sunstars.cn/传感器销售热线: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路福庆街鸿图大厦9732室

    电话:0755-83376489 83376549 83607652 83370250   83370251   83376549

    传真:0755-83376182  (0)13902971329  MSN: xjr5@163.com

    邮编:518033   E-mail:szss20@163.com     QQ: 195847376

    深圳赛格展销部:深圳华强北路赛格电子市场9583号    电话:0755-83665529   13823648918

    北京分公司:北京海淀知春路132号中发电子大厦3097 TEL  13823791822  FAX010-62543996 

    上海分公司:上海市北京东路668号賽格电子市场地下一层D25号 TEL  56703037   FAX021-56703037

    西安分公司:西安高新开发区20(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导航技术研究所西安劳动南路88号电子商城二楼D23 

            TEL  18926764199  FAX:029-77678271